查看原文
其他

风声 | 柏杨和他的“丑陋史”:一本“盗版”畅销书的前世今生

杨津涛 风声OPINION 2021-12-04

“丑陋的中国人”这个概念从来不缺少人们的引用或讨论。但要理解柏杨和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还需回顾一下这本书在大陆和台湾两地引发的舆论争议,以及这本书为何能够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印记。

近日,作家柏杨的遗孀张香华表示,2024年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在人民文学出版社、远流出版社的版权到期后,将不再出版此书;此外,她还表示拒绝将《丑陋的中国人》摘文选入台湾地区中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,引起两岸舆论广泛关注。她说,“柏杨生前一再交代,当大陆文明已经进步了,就要废除这本书的发行”。张香华认为,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已经到了“功成身退”的时候。

昨天,张香华接受大陆媒体专访,对停止出版引发的热议进行了回应。在访谈中,她表示,“柏杨写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矛头直指的是当时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官场”,阅读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。同时,在面对记者询问为什么要求停止发行《丑陋的中国人》时,她说,“当中国人不再沉溺于过去的封闭、保守、做事不实在的毛病里,我们就会有新的目标要追求,这本书就应该废掉。”

说起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当下95后、00后的年轻朋友们已经很陌生;即便年纪大一些,听过或看过这本书的读者,可能也不清楚这本书曾在海峡两岸掀起过怎样的讨论热潮。就像张香华说的那样,阅读《丑陋的中国人》需要了解时代的背景;同样的,要理解这本书,还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大陆当时引进这本著作的时代背景,以及这本书为何能够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印记。

柏杨(1920年3月7日—2008年4月29日),初名郭定生,后改名郭立邦、郭衣洞,中国当代作家 ,1949年后前往台湾,曾任台湾《自立晚报》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。柏杨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,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,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,曾被教育部“永远开除学籍”。杂文集主要有《玉雕集》《倚梦闲话》(10集)《西窗随笔》(10集)《牵肠挂肚集》《云游记》等 。代表作有《丑陋的中国人》《中国人史纲》《异域》等。



丑陋的“三国志”:

 从“酱缸文化”到“丑陋三国” 

柏杨原名郭衣洞,1920年生于河南开封,在大陆接受教育,1949年定居台湾。他此后的人生,常被概括为“十年小说、十年杂文、十年牢狱、十年历史”。

其中,柏杨创作杂文始于1960年进入《自立晚报》,终于1968年因“大力水手事件”被捕入狱(1968年1月2日,《中华日报》家庭版刊出柏杨翻译的美国“大力水手”连环漫画,故事为卜派父子合购一岛建立国家、竞选总统。柏杨将英文的Fellow译为“全国军民同胞们”,被认为挑拨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感情,再以30年前参加“民主同盟”为由,以叛乱罪判处12年徒刑),总计写了300余万字。从那时起,柏杨就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“酱缸文化”,他后来在狱中写《中国人史纲》等书,即意在探究“酱缸”由来。

柏杨于1977年刑满出狱,不久与张香华结婚。他看到有美国人、日本人为反思本国存在的缺点,各写了《丑陋的美国人》和《丑陋的日本人》,于是想本着同样的目的,写一本《丑陋的中国人》。

1982年,柏杨接到台湾一家报社的演讲邀请,他准备借机讲一下《丑陋的中国人》。主办方一听这个题目,当场对柏杨说:“中国人有什么丑陋的?你关住门说给自己听吧!”过了一年,柏杨又受邀到东海大学演讲,他依旧想讲《丑陋的中国人》。学生自治会主席希望换个题目,柏杨表示“再改仍是《丑陋的中国人》”。校方同意不改题目,但要求内容不能太过分。到了演讲那天,柏杨发现前几排坐的都是军事教官。演讲结束后,校方给柏杨寄来录音带,里边内容全部被洗掉了。

又过了一年,到1984年,柏杨与张香华前往美国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计划,才有机会在一个可容纳百人的礼堂里,痛痛快快地讲了一次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并拿到完整录音。

这既可以说出乎意料,也能说是意料之中。从纽约、洛杉矶到台北、香港,各地中文报刊纷纷发表演讲全文,引起激烈讨论。1985年8月,台湾推理小说家林佛儿不顾争议,在其创办的林白出版社推出了柏杨的一本杂文集,书名就叫《丑陋的中国人》。

这本书除收入柏杨《丑陋的中国人》等三篇重要演讲外,还编选了他在所谓“十年杂文”时期写的几十篇经典之作。由于柏杨长期远离大陆,他书中用以论证中国人“丑陋”的事例,大多取自台湾人、香港人和海外华人

在台湾,《丑陋的中国人》上市短短半个月,就卖了11万本;在香港,截至1987年7月,授权版本达到6个之多。中国人究竟是不是“丑陋”,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关心的话题。


“以批判之名”引进大陆:
 一九八六年的“盗版”畅销书 
台版《丑陋的中国人》问世后,很快得到大陆知识分子的关注。当时杂文家牧惠正在参与编选《当代杂文选粹》,早就知道柏杨其人。1986年,他借到广州开会的机会,托朋友从香港买了一本《丑陋的中国人》。回北京后,牧惠与《当代杂文选粹》的主编严秀(即曾彦修)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弘征(即杨衡钟)商议,决定尽快推出这本书的简体版,让大陆读者一睹为快。
牧惠后来撰文说,这一版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出于降低定价、便于普及的考虑,删除了部分章节。另外,严秀、牧惠、弘征三人共同写了一篇《编后记》,对比了柏杨与鲁迅的观点,称这本书是“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、一位炎黄子孙披肝沥胆的心声”,对当时的大陆有“鉴戒意义”。
在南方,花城出版社的时任社长王曼也从香港朋友那里得到一本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他看过之后深受触动,找来副总编辑陈俊年,表示想在大陆出版此书。陈俊年读过之后,即向王曼汇报:“这本书不仅应该出,而且要赶快出。”具体编辑任务被交给当时已然崭露头角的叶曙明,后者花了一周多的时间,删掉原书过于敏感的字句和《正视自己的丑陋面》一文,编订好全部内容。
为保险起见,陈俊年特意在书前加了一则“出版说明”:“本书原为台湾林白出版社出版。现删去《正视自己的丑陋面》一文,并作了若干文字变动,其余照原版重排。本书作为内部发行,仅供有关专家、学者及研究人员参考之用。”同时,在版权页上也印上了“内部发行”字样。1988年,花城出版社得到柏杨将到西安看望女儿的消息,专程派人给他送上了3200元稿酬(那时还未实行版税制)
湖南文艺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在1986年12月各自推出了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它们都声称自己是在大陆的最早出版者。从后续批判文章大都针对湖南版这点来看,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可能更早一点。
时事出版社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在版权页上标注的也是1986年12月出版,因为没能找到相关当事人的回忆,所以无法确知他们当时的策划细节。这个版本保留了台版附录,即港台和海外媒体对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做的一些讨论,如王亦令《贱骨头的中国人》等。在“出版说明”部分特别提到,“为尊重作者和出版者的权益,按规定将稿酬及有关费用结存在银行,留待作者或指定的人取用。”当年大陆版权制度尚不完善,各版《丑陋的中国人》都未获授权,只有时事出版社做了这样的公开宣示。
▎ 柏杨和张香华

几乎与此同时,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梅中泉,也从女儿口中得知了这本书。他女儿当时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,《丑陋的中国人》正以小册子的形式,在上海大学生中广为流传。梅中泉找到书后,连读了三遍,开始思考“把柏杨先生这一尖刻著作作为正式出版物推给大陆读者群,是否合适?”他向一些朋友、同行征求意见,他们有人支持,为柏杨喝彩,也有人反对,深表不屑。

梅中泉回忆,他最终从自己的“良心准则”出发,决定“向上级积极推荐出版此书;请专家写序,指出此书有价值的部分和偏颇的部分。”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社长、评论家金钟鸣同意将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列为“拿来参考丛书”中的一种,并亲自撰写序言。

在序言里,金钟鸣一方面指出柏杨“不是马克思主义者”,其《丑陋的中国人》有着“显而易见的片面性”,“这个集子提出的问题是尖锐的,却未必是深刻的;它所作的答案,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”;另一方则肯定说,这本书有助于中国人“解剖自己,认识自己,激励斗志,奋发向前”。

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忙于征订事宜的时候,湖南文艺出版社的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在一个月内印行了90万册;花城出版社的版本更畅销,第一次印了80万册,20天内就被抢购一空,加紧续印了130万册。巨大的影响力,引来有关部门的关注,该书的销售在1987年初被突然叫停。时代文艺出版社装订好数十万册新书,刚要上市,就收到了吉林省新华书店的紧急通知:“此书不许发行”。

该书停售期间,有人从时代文艺出版社的库房偷走了数千本,起先在黑市卖5元一本,不久炒到了10元,而书的定价只有1.25元。这样看来,对柏杨这本意在“治病”的书,国人其实是想看的。

▎ 1986年大陆出版的四个版本封面


 “酱缸震荡”,剑指柏杨:

 是揭丑抹黑,还是爱国心声?

这本书的大陆版面世不久,批评文章就出现在了报刊上。1986年12月15日,《天津日报》率先发表文章,论及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偏颇之处。此后,《理论信息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中国图书评论》《作品与争鸣》《河北学刊》等都刊发文章,剑指柏杨及其《丑陋的中国人》。他们的批评主要围绕三点:

一是不同意柏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。孙国栋写有一篇《就教于柏杨先生——评〈丑陋的中国人〉》,最早发表在香港《明报月刊》,后被《光明日报》摘编刊登,标题改为《中国人丑陋吗——就教于柏杨先生》。文章指出,“我们决不能因中国文化有弱点、民族有病患,而谓中国文化全盘黑暗、满身罪恶”。梁超然《鲁迅、柏杨异同论——评〈丑陋的中国人〉》也说,鲁迅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,给人以改造的希望,而“柏杨夸大、展览中华民族的缺点,只能起毁灭我们的民族自尊心,打击民族自尊心的效果。本来是可以疗救的,也变成了无可救药。”

二是反对柏杨的“全盘西化”主张,认为其所说的“只崇洋,不媚外”根本不能成立。何捷在《柏杨风雨逼人来一一读〈丑陋的中国人〉》中不无激愤地写道:“按照柏氏逻辑,将同胞说得一钱不值,将别人说得如花似锦,不叫‘媚外’ ,将同胞缺点百倍夸大,将外人缺点粉饰美誉,不叫‘媚外’……对不起,我们实在咽不下这口气!”爱华《丑陋的〈丑陋的中国人〉》指责柏杨“既崇洋又媚外”,“就差跪下来吻美国人的脚趾尖了”,是“彻底的民族虚无主义、全盘西化”,他反问说,“倘若照作者的主张去办,‘彻底的崇洋’下去”,“那便只有撤销中华民族,全体申请加入美国国籍得了,还作什么奋斗?”

三是对柏杨“感谢”鸦片战争的言论不满。李友滨、王凤海在《一本有严重片面性的书——评〈丑陋的中国人〉兼与〈编后记〉作者商榷》中即谈到,“柏杨先生说,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一些国家带去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,侵略早一点发生,整个历史会完全不一样。这种说法完全是柏杨先生出自个人内心的愿望,但是没有任何事实作根据的。”刘爱群、陈友清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》重申,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,“给中国带来的是亡国灭族之祸,这才是它的本质方面。而柏杨却认为,我们应该感谢这场战争,这不能不使人产生是非倒置之感。”

▎柏杨

当时两岸信息交流渠道较少,对于以上这些批评,柏杨无法做出直接回应。加上不少人的批评其实针对的是严秀、牧惠、弘征三人所写的《编后记》,于是他们在1988年1月发表《护短与爱国——评对〈丑陋的中国人〉的若干批评》,为柏杨,也为自己辩护。
牧惠等人开篇即说,他们身边看过《丑陋的中国人》的读者,“包括老、中、青,干部、军人、老师、学生,都纷纷议论,认为这是一个爱国者的心声,没有听人说过他是一个大逆不道的民族罪人 。”随后,三人逐条回应批评,指出柏杨对传统文化是批判与肯定共存,而鲁迅与柏杨一样,在批判国民性的弱点时,也往往以“中国人”概称,不加任何限制词。说柏杨要“全盘西化”是无中生有,柏杨自己说过,“他们有好的,我们就应该学。他们不好的,就不应该学。”至于所谓“感谢鸦片战争”的错误观点,主要源自柏杨“恨铁不成钢”的偏激心情。
在《护短与爱国》之后,还有为柏杨声辩的文章。1988年5月,公刘有感于电影《红高粱》《老井》与《丑陋的中国人》相同的被批判命运,以“一个普通的爱国的中国人”身份,写下《丑陋的风波》一文,他说:“一个不敢正视并且克服自身弱点的民族,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。不承认‘丑陋’,甚至以‘丑陋’为国粹,别人碰一下都不行,那前景是异常可怕的。”
同年10月,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发表了一系列有关《丑陋的中国人的》评论文章。其中,杨永乐《对“柏杨毁灭民族自尊心”的异议》认为,“我们民族的落后绝不因为有人表现了它而更落后,中国人并不因看了《丑陋的中国人》而变得更加丑陋,相反地,文学艺术表现这些有利于激发民族的反思和自省精神,有利于唤起人们更强烈的改造落后的愿望。”
以上主要文章后来被两岸各自结集,算是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话。1987年,林白出版社收集海内外有关《丑陋的中国人》的评论文章,编著了《中国人,你受了什么诅咒》。1989年,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也出版了牧惠等人编辑的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风波》,收录了大陆关于《丑陋的中国人》论争中的十几篇代表性文章,该书后来也在台湾出版,易名《都是丑陋的中国人惹的祸》。

▎《中国人,你受了什么诅咒》及相关报道


解禁重版,一代记忆:
 叫停出版是真的没有存在价值?
在正反双方开启争论后不久,可能受1987年1月发布的《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》影响,《丑陋的中国人》逐渐被解禁。另外,牧惠回忆,胡乔木在1987年6月参观“非法出版物展览”,看到被盯在墙上的湖南版《丑陋的中国人》说,“对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慎重,要注意方式和分寸”,“柏杨说台湾批他的书,大陆也批他的书。这样的书不能说是反动的,但这本书很偏激。我们要注意区别各种情况”。8月,湖南文艺出版社接到通知:允许《丑陋的中国人》继续发行。
此后,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又由古吴轩出版社、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了多个授权版本。几十年年,该书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王学泰回忆,《丑陋的中国人》“仿佛投下一颗重磅炸弹,立时引起轩然大波”。陈忠实说当年“夜静时读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竟读得坐卧不宁击掌捶拳,经常在读到那些精妙的毫不留情的议论时走出屋子,点燃一支烟……”在不少中学、高校的推荐阅读书单上,也都能找到这本书。
学者林强认为,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、文化寻根等问题的讨论,是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背景,这本书“成为大陆知识分子一剂强心针”,“这种酣畅淋漓的批判,让诸多知识分子在体味切肤之痛时亦感受到直言不讳的快意”。
围绕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后续诞生了一批衍生书。1995年,柏杨出版《酱缸震荡:再论丑陋的中国人》,同一年,李敖也写了一本《丑陋的中国人研究》;1997年,作家出版社出了一本《美丽的中国人——兼论〈丑陋的中国人〉》;2011年,还有人把鲁迅的经典杂文攒在一起,起名《鲁迅说丑陋的中国人》。“丑陋的中国人”这个概念从来不缺少人们的引用或讨论。
时至今日,《丑陋的中国人》虽然逐渐为人淡忘,但一本书有无价值,不是某个人,甚至不是作者或他的遗孀所能决定的。现在版权期内,张香华可以叫停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出版,等到未来柏杨去世满50周年,这本书成为公版,或可检验张香华当下的决定是否正确。
杨津涛,前媒体人,青年历史学者,著有《短史记》,主编《抗战记忆》。本文原标题为“柏杨《丑陋的中国人》的来龙去脉”。


  参考文献

1.柏杨: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

2.柏杨: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花城出版社1986年

3.柏杨: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时事出版社1986年

4.柏杨: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

5.柏杨:《柏杨回忆录》,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

6.柏杨等:《中国人,你受了什么诅咒》,林白出版社1987年

7.牧惠等: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风波》,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

8.韩斌:《柏杨传》,花城出版社,2012年

9.牧惠: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在大陆》,见于《头疼医脚》,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

10.陈俊年: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出版前后》,《芙蓉》2010年第4期

11.梅中泉:《我与〈丑陋的中国人〉》,《编辑之友》1989年第4期

12.蒲荔子: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大陆出版内幕》,《南方日报》2008年5月8日

13.林强: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在祖国大陆与香港的接受研究》,见于《空间诗学与文学批评》,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年

14.张元珂: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的版本与接受》,《文艺报》2016年5月25日

15.王学泰:《〈丑陋的中国人〉及其风波》,见于《江山如有待》,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

16.陈忠实:《阅读柏杨》,见于《大学生GE阅读》,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


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,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。转载事宜或加入读者群、转载群请联系风声君微信:jfscs125

推荐阅读

作者丨杨津涛

编辑丨萧   轶

运营丨张   遥

主编丨萧   轶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